来源:《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2月上半月刊  
    提及乌克兰绘画艺术,不免会使人联想到“苏派”一词。虽然苏联解体已二十余年之久,但人们总会惯性地去解读其绘画艺术中的形式语言、文化内涵及精神价值,认为与当今俄罗斯美术相近甚至等同。究其根源,多与东斯拉夫文化产生与变迁的历史,与苏联时期政治文化一体化脱不了干系。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新的国家格局形成,东欧各国间的文化艺术产生了较大转型。乌克兰作为解体后苏联的“第二大国”,在当代绘画领域出现了吸收中国艺术的新特征,并逐步成为构建其当代美术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欧各国的艺术体系大都属斯拉夫文化范畴,一脉同源,随着历史沿革,其间各国产生了即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苏联解体后,各国在政治上相对独立,但在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仍广泛联系,绘画上延续了“全苏美院时期”,以注重造型再现的学院美术为主、兼容装饰艺术与融合现代观念的美术体系。但放眼当代,由于90年代初始苏联政治上的裂变格局形成,使解体后的各国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寻求自身发展之道,积极探索本土文化的价值内涵。绘画艺术也已从苏联意识形态中逐渐转型,形成了传承欧洲传统文化特点、具有独特民族地域文化特质、吸收少数民族与他域文化优秀基因的较为综合的绘画艺术。  
    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及精神特质,虽在历史发展中会由于特殊的原因使之模糊,但文化总能通过自身的调节功能,使其独特的根性价值于特定的环境下凸现出来,绽放异彩。  
    乌克兰绘画艺术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一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如早期在西部额尔巴阡山脉地区形成了具有少数民族古簇栗族民间艺术特点、表现当地人民劳作生息的“额尔巴阡画派”; 黑海半岛的海景画风;巡回展时期表现乌克兰第聂伯河流域及当地平原风景的写实性绘画;苏联时期具有“南艳”之称的苏联印象派等。当代绘画也呈现出了诸多新特点。形式语言多样化,由以往写实为主趋向多元化的风格发展;注重融合民间艺术与少数民族艺术的特色,寻求艺术发展的民族性与独立性;实验性艺术由曾经的“地下”转为“地上”,官方沙龙接纳并鼓励青年艺术发展,通过官方组织与民间交流的形式与西方国家广泛交流与互补;吸收他域文化的优秀基因,激发本土文化艺术的创新。  
    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构成历史变迁。解读乌克兰当代绘画艺术,其中既有继承传统的成分,又有新鲜血液的融入。在这里,我们不用繁语赘言全面评析,只对其中吸取东方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的画家作品进行介绍,以期通过窥视异国当代绘画的变迁,对我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思考与启示。  
    一、意境说 塔吉安娜·雅勃隆斯卡娅是苏联时期家喻户晓的女艺术家,曾以1949年创作的《粮食》与1951年创作的《春》分别获得了苏联最高文艺奖—斯大林文艺奖,两度获得国家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并被联合国授予国际和平金奖。像这样一位在苏联体制下受教育成长起来并获得成功的一代画家,面对苏联解体,其艺术生命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作品中的社会主义激情被瓦解,画中隐约体现出逃避与沉闷的情绪。宏大的叙事与构图渐退,取而代之的竟是随性摹写自然的习作小品。这突如其来的巨变,会使许多人跌入时代的夹缝而变得盲从,但对于一位用真诚感悟生命讯息的艺术家来说,则会成为真正的历练和考验。  
    观其晚年作品,首先在题材上产生了巨大变化,画家的社会抱负已不再显现,个人生活更多介入画面,身边的人和物,一草一木,都成了画中主人。初观作品会令人迟疑,这是雅勃隆斯卡的作品吗?技巧上,由巧成拙,早期坚实的造型,干净利落的笔法,独具女性艺术家温润的色彩也已不见,浑厚的银灰色调与亮暖色点交相呼应,斑驳相缀,在似与不似之间彰显笔意。画的尺幅变小了,内容简单了,而透过画面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意境”,这种意境更孕育着老艺术家一生的人生体悟。  
    雅勃隆斯卡娅晚年由于疾病缠身,活动范围被限制在起居兼工作的画室周围,工作室虽处闹市,但依山丘林荫而建,闹中取静。艺术家面对自然,与草木对语,似乎在这种契机下找到了其艺术的新生。这时的她开始喜欢阅读唐诗宋词,体会到了“采菊东篱下”的超脱,并赋诗抒胸意,其绘画作品也体现出“写胸中逸气”的精神追求。中国画中的意境美学深深地影响着画家,她大量品读宋元文人古画,尤赞齐白石的作品,在生命最后的两年光景中由于病弱无力拿笔,只使用较为方便的色粉作画,花草、树木、枯枝、昏鸦步入画面,而形式上也更多呈现出减弱塑造突出气氛营造、淡化色彩体现黑白的趣味,画中出现大量的空白,呈现出笔之不至的意境传达。(图1)在这一幅幅看似随意的写生作品中,更多灌注的是反思,对艺术的反思,对生命的反思,是画家在经历风雨后超越地域甚至时空的审美理想。这种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的诗意表达,将人生哲思寄于作品内容,正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文人艺术精神追求不谋而合。
      乌克兰当代绘画中的东方因素
    图1、塔吉安娜·雅勃隆斯卡娅晚年色粉作品
    二、形式说   米哈伊尔·顾依达近年来一直行走于中乌之间,年近六旬的他,一方面是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的工作室导师、浙江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另一方面又是描绘乌克兰题材与中国题材的当代画家。他以双重文化视野穿梭于东西方之间。这类“双重身份”的艺术家,在世界各国广泛互动的今天已不在少数,面对如此境遇,见到新鲜的异域文化不免会引起比较,互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时代命题,但在进一步了解“对方”时,沟通的困难往往不单限于“语言”的障碍,更多则是文化背景的隔阂。如持二元态度进行简单地“挪用”与“嫁接”对待,文化深刻的价值也只能停留在浅显表层,难能深究。  
    从求学到留校,顾依达接受的是正规“苏派”学院式教育,相对于上一代画家,在继承现实主义美学传统的同时,已较多关注画平面、笔触、构成等现代主义体系中的形式语言因素,并在学生时期的一些习作与创作中初现倪端。画面中不再着重追求光影处理与体积塑造,而是更趋画面设计的平面效果。虽说探索绘画形式语言的传统在欧洲伴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一个多世纪之久,东欧国家也曾出现过诸如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推动西方现代艺术进程的绘画大师,但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需求,致使多元艺术景观一度沦为单一的具体表达。五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一批艺术家由于苏联社会政治气氛渐以松动、民族热潮高涨,更多从地域文化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许多作品中逐渐出现发掘民族艺术中形式美感的取向。  
    顾依达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工作后又因缘际会的曾被邀请到日本讲学,使得他的作品表现出走出叙事后东西方审美共通与共融的形式价值。画面中大胆消失了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更加主动地平面化处理,运用富有装饰意味的金、银配色,笔迹与笔痕也处处显露,彰显着 “书画同源”的笔墨趣味。后来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讲学,使他进一步体验到东方传统文化气息浓厚的人文环境,并开始常年行走于苏杭各地进行写生,创作了《江南组画》等一系列中国意味的油画作品。梅兰竹菊、仕女花鸟、亭台楼阁都已成为画中主题,线面组合间上骨法用笔,颇得明清以降的文人画表意神韵。他节制的用色,主动调节油画颜料的透明度特性,与调色油肆意流淌的效果,使画面的形成水味十足,生韵灵动,体现了一派温润的江南清雅。(图2)艺术家这种跨文化的视野,造就了他在中乌两国不同语境的广为接受,他的艺术作品,为东西方绘画艺术突破材料隔阂,在形式语言上互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乌克兰当代绘画中的东方因素
    图2、米哈伊尔·顾依达《江南组画》油画作品之一         
    三、材料说   油画传入中国已有百年,作为一种新的技术与新的艺术样式,其中更体现着整个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渗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是伴随着逐步深化与转化的接受过程。一方面经历了法国至俄罗斯的系统化接受,油画一科在我国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也重塑着中国水墨画,这门以宣纸笔墨为材,讲求诗意,富含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样式。  
    在2008年于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中、乌水墨画展中,展示了一批乌克兰画家运用中国水墨画材料创作的绘画作品。首先,这群画家都已是乌克兰成就卓著的功勋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各自的领域广有建树,并且还是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乌克兰艺术研究院的学术领军人物。在展览中可以看到,绝大部分作品是运用水墨材料,表现具有典型乌克兰当代艺术特色的绘画作品,讲究装饰表现与画面构成。题材上既有传统主题,如神话、肖像、风景等,也有抽象化、意象化手法表现的作品。但东方式的绘画元素也明显的被吸收运用。有的画家在作品里题诗绘章,体现了诗、书、画、印一体的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美法则;有的作品以二者对映的形式组成画面,布陈用线流畅配以浓艳简约的色彩,展现着中国民间年画的意兴。像这样一个乌克兰当代艺术界的学术群体,不约而同地跨界至中国水墨画媒材领域,不得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异域的又一新生。(图3、4)
      乌克兰当代绘画中的东方因素
    图3、乌克兰中央美院、国家艺术研究院院长安德烈·戚培根水墨作品

     
      乌克兰当代绘画中的东方因素
    图4、乌克兰中央美院教授维拉多瓦水墨作品

     
    纵览当代东西方艺术景观,艺术全球化的概念,已不单局限于西学东渐或是东学西被这种简单的互塑模式,一个当代的现象,往往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复杂的因素构成。中国油画经历了洋画运动、85新潮、当代互动等时代进程,对西方油画的学习、吸收与本土化转型业已完成,但在组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更应该理性的看到本土文化的优越性及生命力,正是这种文化特性才使得我国的文化能够历经久远延绵不断并在异乡落地开花。这更启示了我们,当代艺术景观的构建一方面要坚持“走进来,走出去”原则,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多、更系统地将本土文化传播发扬;更要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认同并发掘本土文化的本质价值属性,以在全球化语境中有益地体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互补性、可通性,为构建多元、合理、共通的当代世界艺术景观作出积极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全球化与中国艺术》高建平 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版 (2008年4月1日)
    2、《中西美术比较》孔新苗 著;山东美术出版社;第1版 (2008年4月1日)
    3、《中国现代油画史》李超 著;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版 (2008年4月1日)
    4、《乌克兰现代油画艺术》米哈伊尔·顾依达 编著;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第1版 (1999年1月1日)
    5、《乌克兰画家-雅勃隆斯卡娅》全山石 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第1版(2008年8月1日)
    6、《米·顾依达》董敏 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网友评论
没了